中國古書籍出版印刷材料與筆墨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式,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和所用印刷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毛筆與印刷 毛筆可分為三部分,即筆管、筆尖、筆套。筆管通常以竹管制成,間亦有用木枝者。筆頭通常用兔毛、鹿毛或羊毛,一端束一絲線或麻繩,涂以油漆使之牢固,然后塞入筆管。為了保護筆毛,外面再套以筆套。 歷代毛筆 漢晉時期:人們將將毛筆的末端削成尖狀,將其插入頭發里以備隨時取下來使用。 唐宋時期:以“宣筆”為盛名。種類繁多,性能各異。宋代以“湖筆”后。明清時期:受個性鮮明的文人影響,文房工具研造、收藏盛況空前。崇學尚藝,直逼工藝出類拔萃,良筆頗多。
毛筆與印刷 毛筆的出現,推動了字體的發展。毛筆使轉,使線條粗細均勻,產生小篆;強調波磔,出現隸書;要求規整,產生楷書;為了適合閱讀,產生適于印刷的宋體。毛筆不僅與字體的變化發展息息相關,而且,它使文字的表達更寫意,不拘一格,傳達了文字的精神內涵,是文人墨士藝術精神的表現工具。也有助于體現文字對書籍的重要作用。
雕版印刷的版,未雕刻前,毛筆起到書寫工具的作用。
用毛筆組成的刷子,將墨轉移到印版上實行印。 毛筆在中國雕版印刷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印刷術發明的必備條件之一。中國書法、繪畫,源遠流長,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已遺留在中國人的遺傳密碼中,并將得到繼承和發展,毛筆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將永生。
墨與印刷 墨是古代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墨的品質高低直接影響著印刷品的質量。墨還有它的藝術價值,并將長久存在。 早在先秦時期末就已出現,早期甲骨文在刻好之后,還統統用朱砂、黑墨涂在字畫里,稱之為土著或涂黑,簡策書、帛書上的字都是用墨書寫的。中國秦至南北朝時期的墨有石墨、油煙墨、松煙墨之分。 印刷用墨不同于一般用墨,常用松木燒成的煙炱加入動、植物膠煉制而成,普通印刷多用顆粒粗、質量次的粗煙為料。印刷用墨是加膠做成久貯的墨膏,用水攪拌充分混合后用篩子過濾后再用。 宋代墨也很發達,產來稿質量高,為宋板書的印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光潔如新,墨如點漆,醉心悅目”是其特點。但并不適用于南宋出現的錫活字。明代套版印刷用墨的主要原料為松煙炱、油煙炱。顏色墨配好后應盡快用完,以免膠質腐敗、色素氧化,因此不常用于印刷。

關于“”的相關資訊
我要評論: | |
---|---|
內 容: | |
驗證碼: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看不清?! |
請注意: |
|
1.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不發表攻擊性言論。 2.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3.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