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碼印刷機進口史
1995年深圳特區的某印刷車間里,一臺價值280萬元的惠普Indigo E-Print 1000數碼印刷機完成安裝。這個帶著金屬光澤的"鐵柜子",讓圍觀的老師傅們第一次見識到不用制版就能印刷彩色名片的"魔法"。彼時國內印刷廠還在使用鉛字排版,這臺每小時能印2000張A3全彩印品的設備,悄然拉開了中國數碼印刷進口時代的序幕。
第一階段:試探性引進(1995-2005)
首臺Indigo設備落地的同年,上海某合資印刷公司引進了富士施樂DocuColor 40。這些早期進口設備主要服務于外資企業,單張印刷成本高達3元,卻打開了短版印刷的藍海市場。2000年前后,柯達NexPress、佳能imagePRESS等設備陸續進入中國,進口機型突破50臺。這個階段的設備多采用"整機進口+耗材綁定"模式,墨粉價格是國產設備的5-8倍,但印刷質量明顯優于傳統膠印。
第二階段:規模化應用(2006-2015)
2006年北京奧運會特許商品印刷訂單,成為進口數碼印刷機爆發的導火索。海德堡速霸SM74與惠普Indigo 5500組合生產線,在三個月內完成2000萬張可變數據門票印刷。此時進口設備年裝機量突破500臺,施樂iGen4的2400dpi分辨率技術,推動藝術品復制市場增長35%。但核心部件如噴墨頭仍依賴精工、愛普生等日企,設備維修需外籍工程師駐場。
第三階段:技術反芻期(2016-2025)
2018年德國德魯巴展會上,中國采購團簽下2.3億歐元數碼印刷設備訂單,創下單一展會采購紀錄。此時進口設備已形成三大梯隊:高端市場被海德堡Primefire、小森Impremia NSX壟斷;中端市場由理光Pro C9200、柯尼卡美能達AccurioPress把持;入門級設備則面臨國產廠商的激烈競爭。最新引進的蘭達S10納米印刷機,采用水性墨水在非涂布紙上實現膠印品質,單機日產能突破10萬印。

關于“”的相關資訊
我要評論: | |
---|---|
內 容: | |
驗證碼: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看不清?! |
請注意: |
|
1.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不發表攻擊性言論。 2.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3.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